营商环境最新榜 成都拿下新一线3个“单打冠军”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营商环境作为“热词”,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的金句,更是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将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离不开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包括成都在内多个城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竞赛已经展开。
各大城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展开的竞赛,从国际国内各大排行榜的热度就可窥见一斑。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一年内跃升32位,从第七十八位到第四十六位。世界银行称赞,中国相关领域改革“令人惊叹地快速且有效”。
开放中国澎湃向前的动力,源自一个又一个中国城市百舸争流。成都、上海、广东……今年2月11日,春节大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多个省市同时打响“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意识到,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聚集资源的战略能力,是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西部,成都正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正为冲刺世界城市积蓄能量,力争领跑这场“城市竞争”。
年前,成都市委将今年确立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努力建设与城市经济规模国际排名相称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水平。
年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委紧锣密鼓地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提出要对标国际一流全面学习赶超,对标企业所需改革创新提能,为企业创造强大的全球高端要素集成整合能力,为城市借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发展之势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聚势赋能提供强大的软环境竞争力。
总体环境
无论“考官”如何打分
成都营商环境成绩都名列前茅
对比标杆、审视自身需要“参照”。过去一年,多个国内外一流咨询机构、智库、大数据企业给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把脉”。
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简称“世行榜”),中国大陆排名相比去年上升32位,居第四十六位。这是中国首次进入该榜单世界排名前50之列。不过,世行榜仅对各国最大和第二大城市进行指数测算,中国大陆只有北京和上海被纳入测算。
2018年11月,普华永道中国联合数联铭品、财新智库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简称“大数据榜”),该榜首次创新性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指标体系,从政府、产业、功能、人才4个方面,财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产业环境、创新实践、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才吸引、人才发展8个维度,对中国内地GDP规模前80名城市进行营商环境质量的量化分析和排名。结果显示,成都紧随深圳、北京、上海排名第四,领跑新一线城市。
2018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该研究院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数据,从软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商务成本环境5个维度,选取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共35个大中城市,进行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成都2018年的全国排名从上年的第十三名跃升到第六名(简称“大湾区研究院榜”)。
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简称“央视榜”)。该榜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重点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许可、获得信贷、共享资源、纳税、合法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关评价体系;选取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评价对象。结果显示,成都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全国第六。
从这些榜单中不难看出,成都营商环境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国际国内各评价机构的共识。
最新榜单
成都摘新一线城市多项“单项冠军”
工业用地成本比重庆一半还低
成都的营商环境具体表现如何,有哪些突出优势,还有哪些待优化的空间?
从央视榜来看,在金融服务维度,成都名列全国第六,这表明成都在资金使用效率和途径、中小企业融资难易、金融业整体发展势头等方面表现优秀。
在创新环境维度,成都名列全国第四,这表明成都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度较大,双创要素导入有力,对新创企业和投资者都极具吸引力。
在社会环境维度,成都名列全国第四,这表明成都的社会诚信水平、社会组织服务水平以及民众参与社会事业的热度都比较高。
从大湾区研究院榜来看,在软环境指数方面,成都的提升最为显著,从2017年的第22名一跃到了2018年的第7名。报告分析,这得益于成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了双创动力,激发了市场潜力。
市场环境指数方面,成都的变化也很明显,从2017年的第13名提升到2018年的第9名。报告指出,成都等地的人均进出口额正在快速接近东部一些城市。这说明,即使是中西部城市,抓住“一带一路”机会,仍可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基础设施指数方面,成都从上年的第7上升到第6。这项指数主要考察的是机场航空吞吐量、全社会货运量、公交车数量、道路面积、轨道交通、移动电话数量等。报告特别指出,很多城市在单项指标上有追赶一线城市之势。例如成都2017年的航空客流量为4980万人次,高于深圳(记者注:2018年成都的航空旅客吞吐量达5295万人次,超过莫斯科、巴塞罗纳等名城)。
在普华永道参与的“大数据榜”中,成都营商环境质量名列全国第四。研究团队成员、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陈沁博士介绍,“大数据榜”评价城市营商环境,所用的指标跟世行榜等其他榜单有较大不同。“大数据榜”使用的不是“过程性指标”(如企业开工需要多久、企业办理一项事务是不是便捷等),而是“结果性指标”(如全量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数据以及企业行为网络大数据、识别企业的迁徙行为和发展态势等)。“简单来说,我们的指标体系直接指向改善营商环境的根本目的——‘企业愿不愿意来做生意’‘企业能不能把生意做好’。成都综合得分全国第四,就意味着论企业来的意愿和来后发展的好坏,成都排名全国第四。”
2019年年初,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选取了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等新一线城市,做2018年营商环境对标分析。研究发现,成都在工业用地成本、医疗设施环境、开发区新增企业数量等指标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拿到多个“单项冠军”。
例如,开发区新增企业数量,2018年全年,成都新增79076家,排名第一,比第二名的苏州多5000余家,比排名靠后的杭州、重庆、武汉3城的总量还多。
再如,工业用地成本,成都远低于其他4个城市。与第二低的重庆相比,成都的工业用地成本(165.8881元/平方米)还不到重庆(349.1986元/平方米)的一半。
与此同时,成都在科研投入力度、空气质量以及交通拥堵状况方面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研究者“敲黑板”:
优化营商环境
关注“人”比关注“企业”更见效
“大数据榜”研究团队成员、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咨询顾问黄爱麟说,该研究团队还有一些“反直觉”的发现。“在这个为了研究‘企业愿不愿意来做生意’‘企业能不能把生意做好’的算法中,各个城市关于‘人’的表现,反而比关于‘企业’的表现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标注了“影响营商环境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其中在人力资本集聚方面,平均薪资、企业合规程度、劳动纠纷争议处理、高等教育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外来人口留存6个因素都是关键因素;
在政府服务优化方面,有财政收支规模、财政收支平衡度2个关键因素;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产业结构、商业风险、科研基础3个关键因素;
城市功能完善方面,有医疗资源、文化资源、通勤条件3个关键因素。
黄爱麟认为,这个研究发现也从实证的角度肯定了成都当前的发展思路,即不再是“产城人”的逻辑,而是“人城产”的逻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持续规范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发现问题、倒逼改进
榜单评价有周期,中国城市间的竞争却从未停歇。上述榜单发布后,成都又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拿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春节后复工的第一天,成都就瞄准“营商环境”,召开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并拿出了“1+10”行动方案,即《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和10个配套行动计划,从人才安居、企业简易注销、税务、用电用气接入便利化等十个方面破解企业反映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这次新政出台后,企业界感受如何?对成都营商环境的优化还有没有其他建议?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成都市工商联主席梁伟接受成都晚报-成都发布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世行近几年的营商环境评价中,中国位次上升很快。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便是全球第46的营商环境排名,也还跟我们全球第2的经济体量不匹配。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共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吸引力,就是竞争力;它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在梁伟看来,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应该加快促进。
具体内容上,他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六个板块来考虑。三个维度即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六个板块是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法治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尊商重商的社会环境、利于创新创业的要素环境和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梁伟强调,特别是其中“利于创新创业的要素环境”和“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两个板块应该高度重视。“回归‘以人为本’的逻辑,这样的营商环境对吸引人才、吸引市场主体,十分重要。人才聚集了、企业聚集了,创新创造活跃起来了,经济的动能和活力自然就会增强。”
“必须要承认,我们的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梁伟说,这些短板大多数是国内城市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些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协调。比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需要国家层面,调动央行、银保监局的力量;再如,减税降费的问题,其中“减税”需要中央来统筹实施,但“降费”方面地方还能使上力。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等一系列政策。另外,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地方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具体如何使力?梁伟建议,首先从国家层面考虑,把营商环境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对接国际通行规则,营商环境的建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服务的方式和程序是怎样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行为如何问责追责等等,都应该进一步规范起来。”其次,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抓好减税降费。“进一步降低税率、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等,是广大企业普遍关注和重要期待。”
第三,梁伟建议,持续规范地开展营商环境的评价,通过营商环境的评价,来发现问题,进而倒逼改进、完善和提升,把评价作为各地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谈及此,梁伟高度评价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成绩。“从央视和普华永道等发布的榜单中,我们看到了成都营商环境的综合优势。从开年上班第一天就召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员大会,我们进一步看到成都高度重视、高度自觉的态度,以及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冲刺世界城市的雄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