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 生活高品质 成都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国际化营商环境:
不只是一个窗口只跑一次
最适宜新经济成长:
不只是高新产值突破一万亿元
66个产业功能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3月26日,成都发布了全国首份城市机会清单,而这份清单让包括成都精位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宏亮在内的许多人感到兴奋。“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周宏亮说,他们将抓住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机会,为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顺势而为,顺势有为”。
这份清单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公园城市、创新创业等10个应用场景,发布了七大类共450条信息。这是成都着力构建新经济发展“七大应用场景”以来发布的首份清单,旨在打造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只是我市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成都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要求重塑城市战略优势。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三个“建设”折射着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谋与动。
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
2019年底部分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国内外对优秀产业项目的争夺愈加激烈,纷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前来落户,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而创新发展是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能。企业是创新发展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一道关乎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今年新春开工第一天,成都发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动员令”——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围绕国际标准,聚焦4个“最”: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便利,企业员工生活便利,不断创造优越营商环境成为成都确立的2019年“年度任务”。出台《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及10个配套行动计划。
夯基垒台,立梁架柱,一幅营商环境改革图景跃然而现:到2019年底,营商环境短板弱项明显改善,所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至95%以上,办理时限压缩30%以上,部分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到2020年底,以企业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力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现在跑手续很省事,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就行。”昨日,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前,为公司项目跑前期的张女士将所有材料一股脑递给工作人员。完全不像以前,需要在大大小小十几个部门窗口间辗转。现在,她只要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就能拿到批复手续。
变化,不止于“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民营经济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股”“主力军”。成都要把民营企业作为未来发展更加倚重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撑,把民营企业家作为成都发展最特殊、最稀缺的人才资本。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差异化配缴住房公积金,降低办电成本……今年我市印发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7个实施细则》推出了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大礼包”。
“今年,研发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之后,我们预计又可以获得约1000万元的减税‘红包’。”新网银行总经理助理张欣表示,通过研发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享受,企业将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活动中,使新网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和服务普惠客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把目光瞄向了成都
智能辅助校正、全画面自动对焦、实时清晰度补偿等多项新技术的研发,让成都极米科技有限公司CEO钟波更加坚信,高质量发展不是空话。如今,极米科技研发生产的无屏电视已经变得跟手机一样,操作简单方便、开机即用。产品销量也一直处于稳步上涨的态势。2017年度,极米科技出货量为34.7万台,市场份额约10.5%,排名全国第二;2018年,极米科技的出货量为57.5万台,同比增长65.70%;市场份额为13.20%,位居全国第一。
“消费在升级,供给要跟得上。企业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减少无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在钟波看来,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依托新技术增加新供给。
在成都,像极米科技这样专注创新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2018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增长15.8%。市场主体快速增加,新增市场主体54.1万户,增长12.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突破1万亿元。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兴旺……创新,正成为重塑成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成都把发展新经济作为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规划建设了独角兽岛,实施场景供给计划、发布城市机会清单。2018年,每天有超过110家新经济企业在蓉诞生,4家本土“独角兽”企业破茧而出,新经济企业专利数量达5.65万件,同比增长117%,新经济活力跻身全国前三。
如今,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把目光瞄向了成都——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在成都开业,58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京东方在成都投资60亿元建首家数字医院……在经济发展浪潮中,领先企业的布局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众多地理坐标中抢先一步,落子那些有着良好资源禀赋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落户于成都的企业还包括百度、苏宁云商、京东、微软、紫光等新经济巨头,它们沿着天府大道向南北纵深展开,共同组成了一幅成都的新经济地图。
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以创新理念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成都不仅坚持有所为,还坚持有所不为。我市正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建立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破解“大城市病”。这华丽又艰巨的转身,仿佛一次次涅槃重生。
沿二环路一路向北,越过沙河,就能看到成都东郊记忆。3月22日,2019年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赛(成都站)在这里拉开帷幕。昔日高炉的钢与火已不见踪影,国际赛事、文化创意、艺术演出……则在这里司空见惯。采访中,一个又一个疏解腾退空间实现“凤凰涅槃”的故事,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成效:2018年,成都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1.44万家,“腾笼换鸟”向市州转移企业1012户,为引入高端要素腾出了一批宝贵空间。
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成都正通过汇聚各种要素资源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并催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产业生态链,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从而集聚和释放产业新城的巨大能量。
当前,我市正加快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建设已成为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建设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重要载体。近日发布的《2019年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要点》更是从提升能级、搭建平台、培育生态、优化配套、建设“总部成都”等方面对我市产业功能区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