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解读: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行动计划

2019年04月09日 10:54
评论
摘要:指导思想坚持“三医两养一高地”产业定位和“南城北林”空间布局,奋力推进“五个之城”建设。主动肩负乡村振兴战略使命,突出“农创、农旅、农养”融合发展,聚焦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圈,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促进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全力助推成都健康产业功

指导思想

坚持“三医两养一高地”产业定位和“南城北林”空间布局,奋力推进“五个之城”建设。主动肩负乡村振兴战略使命,突出“农创、农旅、农养”融合发展,聚焦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圈,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促进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全力助推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奋力推动“金温江”在新时代实现新崛起贡献园区力量。

发展目标

主动对标和借鉴瑞士、日本等高端两养产业发展先进国家以及国内外都市农业先发地区和新加坡等地先进经验,聚焦“人城产”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产业高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融合发展,努力把成都农高园建设成为农创养旅深度融合、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西部领先的都市农业硅谷、国内知名的“两养”标杆和世界向往的生态园林博览园。

2019年,全力助推国家农高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动全域健康产业发展和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全面推进“1+6+N”产业组团建设,北林绿道环线全线投运,资本下乡助力环线产业植入取得突破,串珠成链效应显现;农高创新组团、万春乐活组团、新桃源怡养组团、寿安旅养组团、和盛文养组团、临鲁康养组团等六大产业组团内重大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签约引进产业化项目12个,其中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个,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到 2022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建成成都都市农业科技创新高地、西部健康产业高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初步构建起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格局,成为具有温江特色的西部“人城产”协调的典范;建成一批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都市农业硅谷引领效应初显,西部“两养”标杆特色突出,生态园林博览园品牌呈现。签约引进产业化项目50个,其中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4个,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保障。

·细化责任分工。

·强化督导考核。

重点任务

实施“一张蓝图”引领行动

按照“南城北林”空间布局和“三医两养一高地”产业定位,认真落实温江四级规划体系、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规划等要求,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完善的现代园区规划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1.推进园区“多规合一”。2019年,完成和盛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法定工作,完成园区总体规划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和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优化完成园区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完成园区范围内 60%村(社区)村庄规划覆盖工作,“一张蓝图”优化提升基本完成。到2022年,实现园区各类空间规划满覆盖,“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立完成,“一张蓝图”规划引领发展效果明显。

2.提升园区产业规划。2019年,完成产业规划优化提升工作,开展绿道精品产业环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两图一表”,动态完善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到2022年,六大产业组团发展态势凸显,绿道精品产业环带动作用明显,园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完成。

实施产业强链倍增行动

坚持全域都市农业、全域健康产业、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聚焦三大主导产业,以“农高+”为支撑、“两养”健康产业为核心、“文商旅体”融合为主线,打造“1+6+N”产业集群,推动品质化都市农业、特色化文创旅游、高端化医养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成链、倍增升级。

3.推动都市农业创新发展。2019年,深入推进国家农高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农高创新中心、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运营管理水平,实现30家孵化企业及平台入驻;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1家,培养研发企业2家,建成创新研发平台64个;加快花木进出口园区和禾晟德花木出口基地项目建设,实现花木出口800万美元。到2022年,建成都市农业孵化载体2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培育研发企业15家,建成都市农业双创园区、双创空间10个,引进培育农业创新企业及研发平台70个,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0%以上;完成花木进出口检验通关一体化,实现花木进出口贸易0.5亿美元。

4.加快医养健康高端发展。2019年,引进康养龙头企业1个,农旅养细分行业领军企业2 个,力争康养产业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到2022年,引进康养龙头企业4个,农养旅细分行业领军企业6个,特色专科医院1家,力争康养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打造百亿级康养产业集群,成为国内知名的西部“两养”标杆。

5.促进文创旅游全域发展。2019年,修编完成《温江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四大旅游消费场景示范点建设,接待游客达17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新增 AAA 级及以上景区(林盘景区)2个。到2022年,旅游配套更趋完善,年接待游客 20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新建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林盘景区)5个以上,年收入亿元以上景区(点)5个,旅游人均消费跻身全市前5。

实施生态价值转化行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充分发挥北部生态本底优势,加快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6. 加快北林环线产业植入。2019年,启动鲁家滩绿道驿站周边环境整治,拆除周边原有厂矿;启动北林环线配套建设工程二期,新建绿道20公里,村道绿道化改造20公里;打造生态绿道健身场景3个,启动建设绿道驿站8个,植入产业化项目12个。到 2022年,实现绿道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打造生态绿道健身场景10个,建设绿道驿站23个,植入产业化项目50个

7.推动园子变景点、园林变景区。2019 年,研究形成分级分类的园林变景区(园子变景点)温江标准和政策措施,完成园林变景区(园子变景点)12 家。到 2022 年,完成园林变景区(园子变景点)32家,分别打造特色花卉园林游览场景和赏花基地 10个以上。

8.实施特色林盘打造。2019 年,实施万春夏家院子、和盛蒋家院子、寿安镇岷江村杨家院子、永宁镇八角社区高家院子等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15个,打造A级林盘景区3个。到2022年,完成林盘保护修复项目50个以上,打造 A 级林盘景区10个以上,建成桐岸·水云居、半亩方塘等乡村民宿项目20个,打造高端民宿体验场景10个以上。

实施招大引强选优行动

依托“1+3+4+N”全球招商网络,聚焦主导产业,坚持“大中招强、强中选优”,瞄准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投资运营企业,高质高效用好优质资源和产业政策,大力招引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优质项目。

9.提升招商联动质效。2019年,全面实施招商联动,建立资源承载库和招商资源数据库。到2022年,各镇(街道)落地项目不低于15个,国有公司自营和合作项目不低于20个。

10.强化项目储备转化。2019年,力争引进心灵湖国际康美小镇、新尚国际花卉博览园、分水惠和康养产业园、中国蓝田北林芳洲等重大项目,全年引进项目12个,其中30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 1 个,招引投资 100 亿元以上;到2022年,实现“1+1+1+8+N”项目攻坚目标,累计招引项目超过 50个,累计引进投资400亿元以上。

实施项目落地攻坚行动

始终坚持把项目落地促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住项目工作关键环节全力攻坚,破解项目要素保障瓶颈,求解项目落地促建问题,推动项目快动工、快投产。

11. 突出土地高效综合利用 。2019年,编制完成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多途径保障方案,完成园区土规调整的建议方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保障重大项目不低于 180 亩,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参与园区开发经营,实施重资产投入累计完成收储200亩以上。到2022 年,实现园区建设用地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不低于 500 亩,验收指标不低于 500 亩,国有平台公司全面参与园区开发,从土地一级整理向二级开发转变,成为城市运营商。

12.提速项目转化落地。严格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六大机制”和“五同时+五同步”工作机制,深化“两清单三承诺双联动”项目工作法,强化园区、部门、镇(街道)、区属国有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责任捆绑。2019 年,实施重大社会投资项目42个,实现庆典城、四川农业大学科创及实训中心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成都花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园区、粤商创新中心、临江花海现代农业示范区等16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万科悦榕庄城市综合体、锡华国际学校、新桃源康养村落等14个重大项目开工;心灵湖国际康美小镇、新尚国际花卉博览园等8个产业化项目加快前期;签约项目落地动工转化率达到 40%以上。到 2022 年,签约项目落地动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实施“人城产”协调发展行动

坚持人本需求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产”产业功能区导向,统筹园区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需求,增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城产”协调发展。

13.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启动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20个,城镇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6%以上,城镇建成区 500 米公交站(台)覆盖率达到 85%以上;到 2022 年,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乡村道路进一步加密,城镇道路网密度达到 6.8 公里/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500米公交站(台)覆盖率达到100%。

14.加快公共服务配套 。2019年,启动公共服务配套项目19个,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1个、特色商业街1条,建成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规划实施率达到80%以上;到 2022年,标准规范、服务优质、配置高效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制度全面建立,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4个、特色商业街2条,建成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5.实施特色镇建设。2019年,建设高品质社区综合体1个,计划启动实施四个特色镇(小镇)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57个 ;到2022 年,建设高品质社区综合体4个,全面完成4个特色镇(小镇)建设工作。

实施创新协同发展行动

聚焦“农高+”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驻温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加快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成果高效转化。主动与国内先进都市农业、康养旅游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地区开展产业协作、资源协同,实现产业错位互补发展。

16. 推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2019年,签订区域合作协议1个,落地转化区域合作项目2个。到 2022年,签订区域合作协议2个,落地转化区域合作项目5个。

17.加强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2019年,初步建立成都农高园与全市农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机制。到2022年,助推全市构建“1+5+7”都市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体系。

18.加强校院企地协同发展。2019年,力争新启动创新载体建设5万平方米,新引进或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15家,培育准独角兽企业1家。到2022年,建成创新载体15万平方米,聚集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农业总部5家以上,培育准独角兽企业2家。

实施园区品牌创建行动

全力助推“品质成都”和“三城三都”建设,以建设全国一流的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为目标,充分利用区域生态资源和医疗资源优势,突出全域旅游和全域健康产业,加快打造都市农业硅谷、西部“两养”标杆和生态园林博览园,全力创建国家农高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

19. 打造农高引领创新品牌 。2019年,建成农高区创新示范园、乡村振兴融合示范园各1个。到2022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1个。

20.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品牌 。2019年,打造完成特色旅游线路4条,完成国色天乡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实现马拉松、自行车国际赛事永久落户温江。到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天府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成都休闲健身首选地。

21.打造高端“两养”标杆品牌。2019年,加快推进国寿嘉园、新桃源康养村落、大嘉汇养生园等一批康养项目建设;到2022年,实现国际性康养论坛永久落户温江,基本形成辐射西南地区的“两养”首选地,成为西部“两养”标杆。

22.打造鱼凫文化品牌。2019年,启动鱼凫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准备,柏灌王墓环境整治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到2022年,完成鱼凫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鱼凫文化陈列馆选址工作。

实施智力资源保障行动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瞄准高端人才,聘请产业专家顾问,招引行业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培育本土人才,建立人才服务体系,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聚才引智”人才高地。

23.组建专家顾问团队。2019年初步建立园区发展“专家顾问团”,到2022年“专家顾问团”专家规模达到百人以上并全方位指导园区发展。

24.强化专业人才招引。2019年,园区聚集高层次人才5人,引进带订单和项目的人才团队1个,实现新增科创人才、技术人才、商务白领等高精尖缺人才50人;到2022年,聚集高层次人才15人,新增大健康产业人才6000人,聚集科创人才、技术人才、商务白领等高精尖缺人才100人。

25.壮大本土技能人才。2019年引育“匠、艺、农”技能大师1名,培养传统工匠人才200名;到2022年,培养省市优秀企业家2名,引育“匠、艺、农”技能大师2名,培养传统工匠人才2000名。

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秉持“亲清”理念和“三到”精神,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产业政策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代办服务,推动政策落地更加精准高效、服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26.优化完善服务平台。搭建“银政校企”沟通服务平台,通过企业家沙龙、产融对接会、行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联系成盟。实施“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工程,构建校地企协同创新数字信息平台,聚集整合高新技术服务资源,建立创新要素供给体系,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终身服务机制,通过构建营销招商、落地促建、运营服务三大联动责任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27.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2019年,制定完成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启动社会投资康养服务类产业政策制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5亿元。到2022年,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政策体系,建立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