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铸梦 不负芳华——潘钧铸:做有情怀的制药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境遇,而肩负民族希望、引领国家未来的使命,从未改变。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将推出“青春铸梦 不负芳华”系列报道,走近温江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讲述他们为梦想奋斗的青春故事。本期报道记者走进科伦制药,在那里有一位充满情怀的制药人。
上午8点,潘钧铸刚到公司,立马就投入到工作当中。33岁的他,已经是科伦药物研究院合成所的副所长,手上握有40多项药品研发的项目,每天需要穿梭于办公室与多个实验室之间,与成堆的瓶瓶罐罐打交道。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瓶瓶罐罐,背后承载的却是中国医药领域必不可少的仿制药与创新药,与广大患者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潘钧铸说:“我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研发仿制药,仿制药主要解决民众用药可及性与经济性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的正是这个问题。仿制药的上市,可以让患者用上疗效和原研药一致但价格大大降低的药品。创新药是为了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或者当前的药物还有疗效或者安全性的不足,这就需要继续开发新的、在有效性或者安全性上更优的药物”。
药物研发是一个多学科、高难度、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投入成本巨大,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如何尽快让患者用上经济实惠而药效良好的仿制药,如何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制药人的毕生所求。对于潘钧铸来说,答案唯有与时间赛跑。
潘钧铸说:“我是做工艺化学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瓶瓶罐罐的反应,能够在生产车间的生产设备上放大出来。这个过程,就需要靠我们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出来。研发人员有时候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好几个月,没日没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坚守在生产一线,解决问题,直到把项目拿下”。
在科伦工作的这6年里,潘钧铸共参与了30余项品牌仿制药物的研发,其中1项已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多个品种已申报生产。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1项已进入1期临床研究。此外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如今的潘钧铸,不仅是一位药物的研发者,同时还是公司青年团队的领头雁,带领更多青年人迅速成长。
潘钧铸说:“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珍惜大好的青春岁月,这往往是我们学习、成长最为快速的阶段。努力奋斗,实现一番抱负。赶上了国家医药行业近几年大改革、大发展的好时候,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温江融媒记者:何妍婷 彭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