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成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服务公园城市建设

来源:成都商报 2019年05月30日 09:50
评论
摘要:“双待”交通组织模式路口5月29日上午8点,成都市人民南路与红照壁交叉路口,当左转信号灯变绿时,悬挂的LED屏幕显示“直行车辆进入待行区”,排行车辆启动前行至直行待行区域,直行信号灯变为绿灯后,车辆可迅速通过路口,同时LED屏将显示引导“左转机动车进入待转区”。在成都中心城区,目前有82个路口设置了

“双待”交通组织模式路口

“双待”交通组织模式路口

5月29日上午8点,成都市人民南路与红照壁交叉路口,当左转信号灯变绿时,悬挂的LED屏幕显示“直行车辆进入待行区”,排行车辆启动前行至直行待行区域,直行信号灯变为绿灯后,车辆可迅速通过路口,同时LED屏将显示引导“左转机动车进入待转区”。在成都中心城区,目前有82个路口设置了这样的“双待”交通组织模式,这是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大城市病”的又一创新举措。

5月30日,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现场会将在成都召开,各地将来成都交流交通管理经验。为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大城市病”,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服务公园城市建设、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科学治堵,有效提高了城市交通“治已病”和“治未病”的能力水平。

创新机制

“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评估机制

成都交警创新优化交通组织工作机制,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元共治”。成立道路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抽调规划、建设、交通、城管等部门骨干合署办公;牵头制定的《实施“成都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工作方案(2017-2022年)》等连续三年写入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细化制定年度交通组织优化的具体任务,采取项目清单方式下发,对公安交警、相关部门与属地政府实施捆绑考核,形成“党政主导+捆绑考核”的保障机制。

创新“专业支撑+群众参与”的评估机制。一方面,探索运用“成都市综合交通模型”技术平台等,作为支撑“天府音乐坊”“锦江公园”等重大项目和“少城小街区示范区”等重点片区交通承载能力分析的科学依据;联合百度地图研发“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在制定影响范围较大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过程中,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有效沟通。

强化措施

精细实施“路口提效、路段提速、路网提能”

在82个机非路口设置“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转区”,通过精细渠化路口交通、复合配置时空资源,路口车辆排队长度明显缩短,上游路口溢出现象基本消除。开展信号灯智能配时攻坚,通行延误减少6%。联动城管部门采取“投入小、工期短、见效快”的交通工程改造,以“微创手术”消除43个拥堵节点,路口线性得到优化,减少交通流交织,大幅提高节点通行效率。

持续打通97条断头路,有效消除道路“肠梗阻”;综合设置6条潮汐单向交通、潮汐可变车道,提高重要交通走廊通行能力;逐步将140条主要干道限速值提高10%~20%后,每条道路的通勤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改善道路通行力,助力路段提速。

打造600条静态交通严管街,建立“1+N”的警协联动管控机制,使中小街道通行能力提高20%,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缩短出行耗时。打造推出了华西医院“绿色畅行”交通组织、熊猫基地“快进慢游”景区交通组织、太古里“活力步行”商圈交通组织等系列精品,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点问题的同时,增强了群众体验,优化了营商环境,服务了城市发展,提升了城市品质。

完善策略

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

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线成网”,在市区单向3车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全部施划公交专用道,在高架快速路全线设置了环线双向BRT,部分潮汐机动车道仅允许公交车双向通行,因地制宜设置公交港湾站、支线公交专用泊位等,提升公交车辆行驶速度、可靠性和准点率。目前,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952.8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率达到公交线路总长的52%,成都中心城区每日利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出行超过780万人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3%。

利用编制《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成都市自行车道专项规划》等契机,将步道和自行车道纳入城市绿道建设、城市道路扩能改造工程同步推进,推动熊猫绿道系统与三环路周边出行需求紧密集合;重构路权分配体系,“瘦身”机动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设置专用自行车道,综合设置路口行人等候区、人车安全通行组合标识,优化慢行过街信号、行人过街智能提示系统等。

在全国率先主动引导好、规范好共享单车,增设非机动车停车点,强化网上网下联合监管,全市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超200万人次,共享单车与地铁、公交接驳比例达40%,自行车出行比例增由原来的3.7%增加至11.6%。设置3条HOV车道(多乘员车道),鼓励市民合乘出行、集约出行。全国首创推出“蓉e行”交通众治平台,发动用户主动参与“私车停驶”提供奖励……“绿色出行”在成都实现了从社会共识转化为全民行动的关键突破。

点位分析

深挖路口时空资源

82个路口实施“双待”交通模式

当路口相交道路左转信号灯亮时,直行车道正前方的LED诱导屏将同步启动,显示“直行机动车进入待行区”后,可提前进入直行待行区内进行等候;直行信号灯变为绿灯后,“直行待行区“的车辆可直接驶出,同时LED屏将显示引导“左转机动车进入待转区”。

为有效提升路口通行效率,成都交警早在1996年就创新推出了“路口机非时空分离法”交通组织模式,并持续深挖路口时空资源,试点推出了升级版——“直行待行区+左转待行区”的路口“双待”交通组织模式。通过对路口时空资源二次分配,实现路口闲置时空资源互换、高效利用,增加路口通行能力,减少路口排队长度。

截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在82个路口实施了“双待”交通组织模式。在近三年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约54万辆,因市政工程施工导致路网道路资源年均折损超10%的情况下,实现了交通拥堵平稳可控,城市拥堵排名逐年下降。

“快进慢游”景区交通新模式

破解熊猫基地周边交通难题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2016年~2018年接待游客分别为352万人次、485万人次、520万人次。但成都大熊猫基地周边路网不完善,景区停车泊位不足,周边道路人流、车流汇聚,旅游高峰期拥堵问题突出。

为缓解景区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成都交警优化了景区路网交通组织,从引导过境交通“外绕”、保障旅游交通“快进”、助推绿色交通“慢游”三方面,打造“快进慢游”景区交通新模式。

节假日期间每日9时至17时,执勤交警在熊猫大道实施交通分流,引导过境车辆利用新建道路绕行,疏解景区路网的交通压力。为更好地满足自驾游客“快速到达、便捷停车”需求,对连接景区停车场的3条道路考虑实行单向交通,打通景区交通“微循环”,让自驾游客既来得顺又走得畅。

增加公交线路,加大摆渡公交运力投放,方便“地铁+公交”出行;景区内设置步行街,提升慢行交通体验。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