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展如何?天府画卷正徐徐打开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成都为了让居民生活更美好,而正在奋笔疾书的一张答卷。
成都,也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一年来,成都紧扣“公园城市”理念,探索构建和发展“公园城市”理论体系,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最大体量的绿道体系,远眺海拔5千米以上雪山的阳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正在加速呈现。
今年以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展如何?又有哪些新变化?一起去看看。
最新“气质”
“成都蓝”刷爆朋友圈
窗含西岭千秋雪,在成都,可以遥望雪山。今年以来,雪山、成都蓝、朝霞、晚霞……频频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
截至6月18日,成都优良天数132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3天,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6%、12.7%。这一数据已经与2013年全年的优良天数据持平。
图据成都日报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丹景台景区将于国庆节对外开放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现增绿增景约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4%提升至2018年的56.5%,今年6月荣获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也于今年6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
公园内首个示范性、引领性项目丹景台景区将于今年国庆节对外开放;公园从北到南,打造形成了聚峰谷、我的田园、宝仓湾、狮子堡、马鞍山观景台、东来桃源等一批景源景点。另外,还在公园范围内定期举办山地马拉松、音乐节等文体活动。
图据成都日报锦观
锦城公园
绿道鲜花市集人气火爆
天人菊、金光菊、马利筋……在位于祝国寺村六组的锦城公园花卉基地内各类花卉错落有序形成了片片花田。花卉基地总占地面积为250亩,其中一期工程40亩已基本建成。
二期工程占地面积200余亩,将以生产区为主,建设温室大棚培育各品种花卉。还会增加餐饮、健身、小型亲子娱乐等消费场景和休憩场所,引进前沿的时尚消费潮流和消费模式,做到筑景、成势、聚人,最终把一个景点转化为品质化复合化的生活和消费场景,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带动花卉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图据四川在线
北湖生态公园
网红打卡地 一天接待上万人次
树上火锅、船上火锅、歌舞表演……位于新都区的天府沸腾小镇,在本月又有了新动作——天府沸腾小镇核心项目沸腾里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沸腾里将为市民呈现集火锅博物馆、火锅文化展示馆以及餐饮、休闲、购物、特色民宿为一体的多元消费场景。该项目计划于2021年建成,预计建成后年产值将达约5亿元。
图据四川新闻网
作为锦城绿道北段重要节点、成都东北部“后花园”的北湖生态公园,近期升级后也正式对外开放,除了新增望湖广场、熊猫乐园、阅湖长廊等特色景点,还有茶舍、咖啡厅、无人超市等,烟火气更加浓郁。
夜游锦江
成都绿色经济的“新表达”
华灯初上,从东门码头上船,两旁是恢宏大气又灵动梦幻的光影盛宴,李白杜甫、蜀锦蜀绣、锦官古驿、熊猫爬塔……惊艳亮相,仿佛一场时空穿越——“夜游锦江”,是成都天府绿道核心“一轴”锦江绿道两江环抱区域示范段重磅推出的一张城市旅游新名片。
“夜游锦江”是一条纽带,被乌篷船联结起来的,是锦江沿线曾一度被地理位置割裂的商业形式,让其聚集后,将产生更多只属于夜晚的经济价值。
图据成都日报
中和湿地公园
天然氧吧 沉浸式消费新体验
中和区域原属双流县,即史载华阳县,为《山海经》描述的都广之野,符合《蜀川胜概图》的“广都县”图载。故以“山海古籍都广之野,蜀川胜概广都之形”的文化主题,通过地形塑造、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以生态、自然的手法,展现广都风貌。
中和湿地公园属于锦城绿道中和湿地段绕城外部分,总面积约3000余亩,由湖区段、湿地段、森林段组成。中和花市将通过三大主题分区与独立花坊消费场景塑造打造公园式鲜花集市2.0,营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目前,中和花市规划方案已基本成形,正在紧罗密布地筹建中。
中和花市效果图
瞪羚谷公园社区城市
将打造为数字文创产业绿廊
瞪羚谷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恪守39%生态用地、46%生活用地、15%生产用地的科学规划占比,着力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的生态谷地。
瞪羚谷公园社区城市是数字文创产业绿廊中的重要内容,发展定位为中西部产业生态最完善的数字文创+金融科技都市林盘,将聚焦数字文创、金融科技细分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推动“文创+、科技+、金融+”融合驱动,构筑湖墅生态、产业社区、文化艺术中心交相辉映的瞪羚企业快速成长聚落。
瞪羚谷公园社区城市效果图
超美风景
首批绿道桥基本完成建设和通行
5月底,成都环城生态区绿道中的首批绿道桥梁基本完成建设和通行。这些新建钢结构的绿道桥“绑建”在市政桥梁一侧,分别位于剑南大道、成龙大道等地,将所在位置湿地公园等环城生态区连接。
空中绿道桥梁与普通人行天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满足行人通过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了骑行需求,如采取增加上桥、下桥引道长度的方式让上下桥坡度放缓等手段,实现骑行的无障碍。
灯之桥 图据红星新闻
“竹桥” 图据红星新闻
“屋桥” 图据红星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