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多元参与 温江老旧院落“有了颜值”
一处处的违建拆了,变得宽敞明亮;一大片七里香犹如绿色的瀑布装点着美丽、整洁的院墙,院落中庭干干净净,车辆停放有序,居民在院子里谈天说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是成都市温江区南街社区馨农苑老旧院落改造后的真实场景。而两年前,馨农苑由于单位解体陷入无人管理状态,违建超200平米、排污管道直通街面,道路坑洼,是南街社区老旧院落改造的一块“硬骨头”。
馨农苑的蝶变,只是温江老旧院落改造的一个例证。从一个“老旧不堪”到现在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南街社区的华丽转身,凝聚了社区党委与全体居民的探索和努力。
作为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探索老旧院落改造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温江区按照“宜改则改、宜迁则迁”思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动员社区骨干党员群众参推动老旧院落全覆盖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老旧院落焕发新生机
“从入户意愿度调查算起,馨农苑在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无人管到有人管,从无序到有序,从居民怨气大到开心舒心,老旧小区焕发出新活力。”温江区南街社区书记凌平告诉记者。
面对改造时遇到的困难,凌平说,“这个院落是原温江氮肥厂家属院,党员隐身在群众中没有发挥作用,单位破产后自身问题都没解决好,就更谈不上解决家属院的问题。去年底我们入户调查,大家对后续的管理没有信心,心存疑虑。”
几年来,南街社区相继改造了52个院落,社区党委深知要做好老旧院落改造工作,就必须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召集院落党员成立党小组牵头院落改造,在改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凌平说,院落党小组牵头重建起了瘫痪的自管会,并组织住户代表到相邻改造过的院落进行参观学习,党小组、自管会在改造前、后先后召开了几次院落坝坝会,会上党员、居民代表带头先说院落现状,再说改造的紧迫性和后续的自治管理,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
馨农苑里最大的民生问题、民怨问题都在排污管网。由于排污管网直通街面,导致十余年院落内的排污雨污混流、粪水四溢、垃圾遍地。党员干部们曾带头收缴费用请专人处理过几次,只能治标不治本,居民怨气特别大。经过后续的党小组与自管会出谋划策,彻底重新改管,几次大雨也毫发无损。
“应该说,排污管网的改造是我们居民最满意的。其他地方经过改造后,我们感觉像是搬了一个新的小区。”馨农苑的住户张婆婆这样说到。
多元共治激活乡村生态资源
去年,稻田出现“大熊猫”图案的消息不断被热传,这一大片熊猫主题景观稻田位于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
和林村地处温江区“南城北林”总规划的“北林”区域,凭借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如今,一走进和林村便呈现出一幅“水美、田美、林美、院美、生活美”的“五美”画卷,而在这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还离不开这样一群妇女姐妹。
一大早,原乡和林巾帼志愿服务队便活跃在乡间、村落,深入村里的各家各户,检查他们的房屋院落及周围公共区域的卫生,若卫生情况不好,则督促村民并和他们一起去打扫,若卫生良好,志愿者就会在村民家门口的“院落治理积分卡”上签字,村民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每积满30个积分,村民可到村上兑换扫帚、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和林村村民说:“打扫卫生是我们每家每户的职责,在她们的监督下,就打造的更好,自己住起还是巴适。”
“作为农耕区域,村里的房屋多半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耕秋收,难免路面院落变得脏乱差。”在志愿服务队队长干队长的带领下。每天清晨,她们分组走村串户准时检查村里当日的卫生情况,对干净整洁的卫生家庭进行签字打分,不达标的则规范指导甚至亲自打扫示范。若每户的月签字数量达到30个则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品。
近年来,和林村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建、外力共建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房风貌改建,全域稳步启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推动乡风文明入心入行,改变村民不良生活习惯。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一体化模式增设院落分类垃圾设施,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
不仅如此,和林村还探索出“1+5+N”多元共治模式,万春镇和林村两委委员胡强说:“我们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之中,并充分发动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专合组织、社会组织、驻地院校和村民参与到发展治理。”
秉着林田相依、林院相融的修复理念,和林村以村里的叶家院子为起点,将院落改造与旅游环线、绿道系统等同步进行,串起沿线的多个林盘院落,形成独特的川西林盘景观群落,走上了原乡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温江区目前已完成改造老旧院落296个、棚户区、城中村2092户,整治背街小巷97条,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改不改?怎么改?都是群众说了算。”温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温江区委区政府对民生问题特别看重,院落改造主要是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改善了居住小区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