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 正文

“三医”与创新共舞 温江区聚焦前瞻性技术 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9年12月11日 09:51
评论
摘要:成都温江区积极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通过开展医疗大数据、智能诊断、脑科学认知等相关产业研究与产业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传统医药健康产业向“三医融合+大数据/AI”转型升级。日前,电子科技大学与温江开展合作,围绕“三医+人工智能(AI)”领域,建设创新共同体

472309f790529822513f0589e5819bce0a46d438.jpg

成都温江区积极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通过开展医疗大数据、智能诊断、脑科学认知等相关产业研究与产业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传统医药健康产业向“三医融合+大数据/AI”转型升级。

日前,电子科技大学与温江开展合作,围绕“三医+人工智能(AI)”领域,建设创新共同体。“三医+人工智能”创客空间、“三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三医+人工智能”科技园……双方在学科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能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本上取决于创新能否成为主动力。”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局长李振华表示,医药健康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最小,对创新的需求最大,为科技创新搭建了绝佳的舞台。依托创新,温江在产业体系上正经历从传统医药健康产业向“三医融合+大数据/AI”的转型升级。

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很多人好奇,什么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在四川希氏异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记者见到了AI消化内镜。这是内置AI消化诊断高效模型的消化内镜设备,可完成内镜检查过程中的实时诊断提示。根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对动态视频中的病变进行实时识别,并提示位置。该公司产品经理刘科说,这是国际第一台AI消化内镜,目前已在3家医院完成了临床试验,临床准确率在95%以上。

希氏异构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主要方向是医学人工智能影像技术。2017年,公司来到温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成立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中心,陆续开展了消化、皮肤、心内、病理等多学科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发。2018年,企业主导的消化内镜实时判定仪、CT综合AI分析诊断系统等产品陆续面世。如今,希氏异构公司已成为全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医学人工智能影像技术是温江三医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2015年底,温江区提出打造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全域发力医药健康产业。位于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主导发展“三医融合+大数据/AI”,承担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战略支撑功能。成都医学城党工委书记周世刚说,2018年医学城实现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41.33亿元、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109个药械研发成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当前,医学城已聚集了300余家“三医”行业企业,建成了西南最大的三医创新载体。

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事业部部长邱会中说,与温江区合作的重点是聚焦一系列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展智慧医疗、医疗大数据、康复机器人、智能诊断、脑科学认知等相关产业的研究与产业化,汇聚一批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孵化、培育一批未来引领型人工智能企业。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位于成都医学城的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心脑血管领域药物研发、生产的创新型制药企业。“传统中药是配方颗粒,有效成本比例低,我们成功开发出了银杏内酯注射液,纯度高达99%。”总经理高志文说,注射液是从银杏叶提取物中精制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药物,实现了对国外药品的进口替代和超越,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最初只有几十人规模的企业,到如今研发团队就有200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百裕制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5年至2018年研发投入累计近3亿元,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16项。“我们感受到,创新生态圈正在形成。如今,上游的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下游的冷链物流企业都集聚到园区,减少了研发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高志文说。

在温江,医药产业的创新生态圈已基本形成,各类创新载体产生集聚效应。截至目前,温江区建成中科院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等17个公共技术平台以及85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引进了检验检测、医药贸易、冷链物流专业服务机构62家。

成都华健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姬建新告诉记者,公司专注于研发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建立了包括药物设计、合成制备、质量研究、制剂开发等较完备的研发链。入园以来,公司建设了天然药物、化学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的综合性药物开发单元,打造成都医学城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

“为进一步支持创新研发,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投运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基因治疗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药物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周世刚说,今年,重点支持中医大建设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器官移植转化医学、个体化药物治疗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目前,三医创新中心的创新服务平台正加快建设,该平台包含通关绿色通道、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研发供应链3大板块,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企业生物医药材料“通关慢”的问题。

实施协同创新模式

良好的创新机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李振华表示,在体制机制上,温江创新实施“一个脑袋(科研机构)两只手(政府、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25条,组建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建立“科创贷”“创业贷”,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大大小小的创新主体各自高频跳跃,又相互同频共振,围绕“高度”“速度”“厚度”创新共舞。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市场脱节等痛点,温江区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政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支持高水平双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企业创造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平台、抓研发。对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给予30%补贴支持,建成市级以上企业自主研发平台63个。去年,区级财政兑现聚才留才资助、研发投入激励、科研项目配套、新药器械批件补贴等政策补贴5500万元,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的获得感。

“医学是基础、医药是路径、医疗是目的。如今三医已形成闭环发展,医学为医疗提供技术支持,医疗为医药提供需求创造,医药为医学提供研发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温江把握住了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价值医疗、全程健康、医药工业4.0健康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生物药、高端药械、医疗大数据/AI8个产业门类18个细分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0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