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上海 发现成都
编者按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一条横贯东西的长江,集结了众多城市,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链。
顺江而下,长江出海口,江河湖海碰撞出了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这里是东方之珠,这里是国际金融中心,这里是经济活跃高地。
沿江回溯,在长江上游,自然山水孕育出超大城市成都,这里是休闲之都,这里是时尚之都,这里是商业繁华地,这里是生活之城。
长江,犹如一条纽带,巧妙地将一头一尾的两座超大城市连在一起。江水顺流或回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两座自成一格又有颇多共性的城市。
时值2019年收官之际,带着诸多课题和问题,记者赶赴上海,考察两座城市的“同”与“异”,寻觅两座城市的“长”与“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下的中国,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超大城市的治理,已成为世界城市管理者的头等要义。如何实现城市秩序与活力的平衡,推动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模范生”引领。
有人曾把中国沿海城市比喻为一张弓。如果将此推及长江,长江犹如一支箭,上海是箭头,成都则是支点,无论是箭头还是支点,都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一“极”。处于箭头的上海,因其开放性和前沿性,一直吸引着众多城市走近、学习和模仿。
商业兴则城市兴。成都向上海学习,并非盲目,更不是盲从。对任何城市的学习,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学习上海内在逻辑的根本,是两座城市共有的“城市基因”。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箭头与支点
有人曾把中国沿海城市比喻为一张弓。如果将此推及长江,长江犹如一支箭,上海是箭头,成都则是支点
商业与兴城
今天,两座城市延续着过去的商业文明,以商业发展为兴城方略,在长江一头一尾堪称“龙头虎尾”
机制与改革
上海众多第一的诞生,源于自贸区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同样拥有自贸区的成都,学习利用自贸区的优势倒逼改革,上海绝对是不二选择
治理与人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上海以其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服务,激发了城市的活力,成了中国人才聚集的富矿
创新榜样
上海何以成为成都的“参照物”
从上海城市发展史来看,这里自古就有商业基因。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上海自唐宋以后,与外界交流上就脱颖而出。明清时代,水网密布,对商业、市镇发展非常便利。1843年开埠后,上海摇身一变,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成都地处西南,虽有蜀道难之称,但并非闭塞之地。它和上海一样,有着十足的商业肌底。隋唐时期,成就了“扬一益二”的美名。两宋时期,诞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今天,两座城市延续着过去的商业文明,以商业发展为兴城方略,在长江一头一尾堪称“龙头虎尾”。两座城市有诸多相似之处。城市发展目标上,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可以被视作成渝一体化的“上海”,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为城市抱负。
作为第一个被国务院批复成立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有诸多新玩法,比如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主研发抗癌新药,比如临港新片区第一辆国产特斯拉Model3下线……众多第一的诞生,源于自贸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开放倒逼改革,开放也让上海成为中国制度创新高地,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地。作为同样拥有自贸区的成都,学习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开放格局,在体制机制上不断突破,上海绝对是不二选择。
从夜间经济到时尚经济,从人工智能产业到生物医药发展,可以说,当下的成都和上海,新经济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张江人工智能岛一问世,就受到了极大关注,岛上聚集了一批行业领军公司,形成了超强的产业生态链。豪华的企业阵容,对于已经设立66个产业功能区的成都来说,是一种“诱惑”,学习产业发展模式,摸准产业聚集窍门,大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探索打造更多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地吸引全球更多高端要素资源来蓉汇聚布局。
一种模式,两地发展,各自精彩。一位城市主政者曾感慨:“如果我们错过一个时期,整个城市发展将错过一个时代。”成都紧抓当下城市发展的最新风向,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抓住新机遇。
以人为本
共同围绕“人”谋篇布局
成都学习上海什么?首店经济、社区治理、体制创新、金融发展、产业生态……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毋庸置疑的一点,城市的主体是人。因而,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
2018年初,《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出炉,在诸多宏大的城市目标里,一些小的细节格外引人注目:“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规划以形而上的形式,确立了一座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调。形而下的层面,则是呈现在市民面前的丰富且高雅的城市生态景观、民生工程。一再被人们称道的上海滨江公共空间成了城市记忆,亲水平台、空中连廊、街心花园、滨江森林……沿线的绿道系统串联着黄浦江沿岸滨江、工业遗存,已成为上海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以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和艺术景观为主,用景观叙事将空间嵌入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地方记忆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游客的满意度。
公共空间和市民的双效互动,给予了一座城市温度与深度,而这仅仅是城市发展与治理的一个侧面。管中窥豹,以小见大,上海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多个侧面聚集,让上海成为高端人才青睐的城市。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上海以其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服务,激发了城市的活力,成了中国人才聚集的富矿。
这对于处在中西部的成都而言,是应该学习借鉴之处。当前,成都也如上海一般,有着宏大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在具体而细微之处不断发力。建设了天府绿道、锦城公园、TOD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街区,也诞生了一些网红景点,锦里更是被美国CNN旅游频道评选的最美街道。
如何让城市景观、网红景点与市民生活联系起来?成都学习上海,应该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在锦江绿道等滨江工程中塑造优雅时尚的生活空间,努力打造一批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网红打卡地”,在城市景观中注入城市文化精神,让市民生活成为城市景观。
殊途同归
推动中国城市经济纵深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性格。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性格,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灵魂。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两座城市,上海偏水性,成都偏山性。成都学习上海,可谓山水共融,也是城市发展的优势互补。
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青龙镇遗址的发现为青龙镇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港口提供了考古实证依据,也为上海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找到了历史的结合点。秦汉时期,成都开辟通达印度的“蜀身毒道”和连接中亚、欧洲的茶马古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北方丝绸之路的货源地。一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东西的对外通道。今天,上海浦东提出打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成都正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全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这是两座城市的又一次遥相呼应。上海,集陆、海、空运输为一体,扩大了城市半径;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上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当下,上海正在推动以浦东、虹桥两场为核心的上海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都则从“借道而行”到“拼船出海”再到“驾船出海”,已解开地理位置限制的“大锁”,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国际铁路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发布,又进一步开拓了成都对外开放的空间,一头连接着欧洲与东南亚,一头连接着国内各大城市,成为陆路通往欧洲的门户枢纽城市。
深入了解,一个更有利于两座城市发展的机遇出现。利用“蓉欧+铁路”,上海开展对欧货物贸易将有更加便利的西向通道。成都铁路局联合多家物流企业,共同推出货运“空铁联运”订单,朝发成都当日就抵达上海,实现空铁联运“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单制”后,各地企业的货物运往欧洲只需要一个运输合同、一口报价、一张票进行结算。
站在长江经济带的两端,成都与上海,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正在碰撞出奇妙的火花。11月底,上海银行与成都天府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综合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双方将深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不仅将优势互补,更对我国金融业均衡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成都学习上海,从小处看,是实现了长江经济带上一头一尾两座城市的优势互补,从大处看,则是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向更高的层面纵深发展与挺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