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都空气质量报告出炉!成都收获287个优良天
1月19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19年成都空气质量报告:2019年,成都全年优良天数创下287天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加36天,优良率78.6%,PM10、PM2.5浓度分别为68、43微克/立方米,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细看“成都单”,自2013年国家“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成都空气质量完成多个“首次”:首次全面消除全年重污染天气;首次实现SO2、CO、PM10、O3四项指标达标,其中,PM10首次达标;22个区(市)县首次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的背后,对于处在盆地地理气象条件下,人口密度大、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水平高的成都来讲,在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双重压力下,取得如此改善实属不易。
2013-2019年成都市优良天变化趋势图
成都如何“治气”?
第一招 亮出治霾剑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推进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四川省“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系列部署要求,坚持“一天一天地抠优良天、一微克一微克抠PM2.5浓度”,相继出台了“大气十条”(2014-2017年)、“治霾十条”、《成都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7年)》《成都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重要指导性文件,逐年制定实施《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持续在夏季开展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冬季开展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成都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成都已召开4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成功入选第7届C40《100城》,并在哥本哈根作城市经验交流。
2019年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及2013-2019年重污染天数变化情况
第二招 部门组合拳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与密切配合。
成都市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优化完善《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30余个市级职能部门作严格履行“管行业管环保”职责,分工协作,各区(市)县政府认真组织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协同推进、齐抓共管大气污染防治的良好格局。2019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不断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指导全市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印发《成都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烧结砖瓦结构调整方案》,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完成50户落后产能和21家砖瓦企业淘汰任务,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6万吨。打造13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改造、淘汰粮食烘干设备燃煤设施26套,完成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1873台、实现减煤170余万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36台。完成省内首台大蒸吨燃气锅炉“气改电”。
交通结构逐步健全。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300公里大关,地铁公交出行分担率超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5万辆,建成充电站503座、充电桩1.6万个。建成“黑烟车”智能监控抓拍系统7套、固定式遥感监测设备15套和移动式遥感检测设备1套。
用地结构日趋合理。科学划分“三区三线”,高标准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启动建筑工地封闭施工试点。开展“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探索形成一套更加科学的通风廊道精细化管控方法。
2019年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及2013-2019年重污染天数变化情况
第三招 科技先手棋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与创新探索。
精准溯源。成立首个政府主导的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定量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成因和分担率,连续10年系统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工作。今年夏季首次在成都平原开展臭氧及前体物联合多组分、长时段联合观测,精准溯源臭氧污染成因。
精准研判。整合工商、电力、税务数据,建立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动态管理名单,开发应用污染源电子地图。建成空气自动监测微站660个,在西部率先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超级站)。自主开发空气质量预报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准确率超90%,月预报等级准确率达70%以上。
精准管控。创新打造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有效接入电力、住建、城管等部门数据,实现了对企业电力数据的实时调度、工地扬尘和运渣车的实时监管,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荣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管理工作,对4.2万台工程机械实行“身份证”管理和在线监管。
精准治理。充分利用网格化微站、激光雷达、VOCs走航等技术和“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及时调度管控排放异常区域污染源,实现“靶向”治理。自主研发公交车“车载式空气净化装置”并投入使用。多尺度喷雾(淋)除霾设备在11个工地累计安装70余台,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累计推广2.2万余支。
2013-2019年成都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
第四招 区域联防招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成都及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与协同减排。
“行政有区划、大气无边界”。成都市认真贯彻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切实担负“主干”责任,推动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轮值主席制度,签订《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牵头组织召开2019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市长联席会、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联席会,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联合会商。
面对2019年冬季四川盆地严峻的区域污染形势,成都先后多次牵头组织召开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系统联席会、重污染天气应急会商等会议,邀请张远航、贺克斌等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驻点分析研判。在预测未来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时,成都联动周边城市提早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警,在提前减排和区域协同的双重作用下,减缓污染累积趋势,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城市污染等级得到有效降低。通过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成都成功打赢了重污染天气防范阶段性战役,2019年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气。
第五招 全民协作战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全体成都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减排。
近年来,成都市民认真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蓉e行”平台累计受理16.5万辆私家车停驶申报,停驶天数约38万天。相关报告显示,每天仅使用天府通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为546万,相当于每日减少130万辆私家车出行量。绿色中元、文明祭祀,以丝带、鲜花寄托哀思已成为成都市民祭祀的一种新风尚;电子烟花、绿色春节,以科技产品替代传统鞭炮为新春佳节增添气氛已逐渐被成都市民所接受,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2020年,成都市将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环境保护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依法治气、精准治气、科学治气、联动治气,以臭氧为夏季防控重点,以PM2.5为冬季主攻方向,强化氮氧化物管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发展,坚决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战,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坚强的环境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