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4个“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
1月17日下午,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神经外科的专家们正在屏幕前对汉源县人民医院的一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查看患者脑部CT、询问患者情况后,作出初步诊断:患者颅内肿瘤可能性极大,建议进行开颅手术切除。
这样的会诊,省人民医院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可喜的是,从1月15日开始,远程会诊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我省是全国先期几个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的省份之一,首批4项纳入医保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包括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会诊、远程胎心监测,项目内费用实现全报销。
A
现实之难远程医疗系统已建好但费用负担限制使用
远程会诊、远程影像、AI技术、5G医疗运用、线上结算、预约挂号……“互联网+”在健康领域不断延伸,方便患者就诊。将“互联网+医疗”部分项目纳入医保,是我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远程会诊进入医保,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是件大好事,有了医保的支撑,今后基层的远程会诊量会大幅上升,更多的病在基层就能解决,患者不用往大城市跑了。”航空工业363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梁红亮有感而发。
两周前,甘孜州九龙县一位急性胰腺炎患者被紧急送往363医院消化内科治疗,“幸好转运及时,不然后果不敢设想。这样的急症患者如果能够在当地医院先进行远程会诊,风险要小很多。”梁红亮告诉记者,两年前,九龙县人民医院在363医院的帮扶下,就已经建起了远程会诊系统。梁红亮作为援藏医疗队成员,在九龙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去年县人民医院与州人民医院进行了10多次远程会诊,效果很好。
梁红亮不在医院时,当地医生也可通过微信方式咨询,但因缺少远程系统里的患者信息,给诊断带来难度。没有更多使用远程系统,与费用负担有关,“如果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远程系统的利用率会大幅提高。”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到马尔康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姜鹤群告诉记者,马尔康市人民医院目前已建成两套远程系统,一套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接,另一套与省人民医院连接,还有先进的移动视频网络系统,有疑难重症病例都会通过系统进行会诊,但因费用因素,使远程会诊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不仅仅是基层医院,城市医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四川科学城医院位于绵阳,医院党委书记薛培丽告诉记者,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都建起了远程会诊系统,重大疾病会通过远程进行会诊,每一例费用几百元,都是由医院自己承担。“现在进入医保,将会开展更多的远程会诊。多一些远程会诊,医生们还能在大医院专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目前我省的远程医疗体系覆盖2000余家医疗机构,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疗机构拥有远程系统,有些还延伸到乡镇卫生院。
B
破题之喜4项服务全报销并实现“明码实价”
“‘互联网+医疗’服务进入医保是大势所趋,但落地能这么快是没有想到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罗舜东这样说。
在首批“互联网+医疗”项目落地背后,离不开省医保局的详细调研、仔细核算。省医保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省医保局组织专门人员到全国最早落地的山东省进行调研,并结合四川的实际制定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既要让群众从中受益,让医疗机构能顺利实施,也要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可靠。”
首批落地的项目既有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等针对医院之间的,也有像胎心远程监测、互联网复诊这样个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既有针对重症大病的,也有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都有可操作性。
此次出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项目医保支付政策,不仅使患者得实惠,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我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经历价格自由协商到相关部门制定指导价,再到现在纳入医保报销项目服务,统一标准和价格。以远程会诊为例,以前相关部门制定了指导价,但在实际运行中,同样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却有着不相同的收费标准。“医保支付后‘明码实价’,价格标准实现了统一。”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考虑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多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医保部门还就支付方式进行规定,方便优质医疗资源跨区流动。“比如,患者参保地在广安市,在当地一家二甲医院就诊,申请成都的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就按三甲医院远程会诊价格向当地医院支付,按照广安的医保政策报销就行。”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
C
未来之盼更多项目纳入医保在家也可找专家看病
去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便民惠民水平、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等7个方面23项工作要求,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降低患者非医疗时间和成本。
“此次医保报销政策的落地,无疑将为我省的‘互联网+医疗’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罗舜东说,省人民医院已与35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其中不仅有市、县的医院,也有乡镇卫生院,去年的远程会诊量已有1900多例。省人民医院除远程会诊外,还开展了网络问诊等多项互联网诊疗方式,“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这道门开得更大一些,让更多的患者不到医院不花钱就能看专家。”
姜鹤群告诉记者,他更希望能把远程影像检查读片纳入到医保报销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影像检查读片是普遍的短板,但在治疗上却又十分重要,如果能纳入医保,不仅会让患者在基层放心治疗,还能通过远程方式快速地提升基层的能力。
家住成都顺城街的退休职工刘兰玉是位“三高”患者,长年都要往医院跑,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不断增加,她学会了网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偶尔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在网上看病。听说现在互联网复诊进入了医保,她非常高兴,“如果以后在网上看病,能像去医院看病一样享受医保政策就更好了。”
“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项目进入医保,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实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又多了一个助推器。省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出台的4项“互联网+服务”项目实行医保支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将根据实际,逐步制定并实施新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
延伸阅读
去年超 5000 万人次网上预约挂号
去年,我省网上预约挂号超5000万人次,2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14家网络医院获批。这是记者近日从省卫健委了解到的。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大数据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成效 网络看病结算更普及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为减少挂号排队时间,我省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开展网上预约挂号。”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不少医院实现网上预约挂号,有的医院还将预约诊疗的时间段精确到30分钟以内。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累计提供网上预约挂号5189万人次。
同时,大力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解决医疗机构就诊卡“一院一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等问题。市民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医院自助机等方式,凭身份证在线或现场注册个人电子健康卡。在完成用卡环境改造的医疗机构,只要市民扫一扫卡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目前,全省已注册电子健康卡712万张,部分医疗机构完成用卡环境改造,实现扫码就医。
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全省已有2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累计实现远程会诊89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337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201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大病患者就近治疗。
互联网医院是医疗服务发展的新形式,去年全省已经审批设置14家互联网医院,提供网络预诊咨询335万人次。
有探索 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通
1月14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基于指静脉医保支付+聚合扫码支付的随诊随结结算系统上线。患者不用带社保卡,只需在诊室用手机扫一下,便可完成医保结算或者手机支付。
省卫健委信息统计处处长曾伟介绍,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加大“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力度,在医疗服务模式、医疗费用结算、预防接种、智慧医院建设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检验检查服务,探索电子处方在线审核流转,推进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应用。加快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院建设“智慧药房”,推广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预防接种,将积极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和在线服务,力争在部分预防接种服务机构提供接种预约、候种提醒、接种证件在线申领等线上服务。
“互联网+”不仅要促进医疗服务的改善,还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今年,我省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3D打印、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运用,加大在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年内,一个崭新的省级医疗健康在线服务平台“天府医健通”将建立并启用,以此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服务一键通达。目前,平台已经接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20多家大型公立医院,下一步还将有更多的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接入这个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