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被正式授牌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是国家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的元年。6 月29至6月30 日,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暨推进会在崇州市举行,推进会上,温江区被正式授牌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温江继“国际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等殊荣后获评的又一枚金字招牌。
近年来,温江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为基、精致发展,构建起“南城北林”的空间格局。“北林”167 平方公里生态大公园生机盎然,20万亩花木郁郁葱葱,7000多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350公里生态绿道串珠成链,展现出公园城市最美乡村表达;“南城”110平方公里现代田园城市生态宜居,引绿缀城、引水润城、引风贯城三大工程,打造出水绿交融、移步闻香的公园城市都市丽景。
关键词:全域旅游
全面统筹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早在2009年,我区就启动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2年,进一步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将温江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统筹资源、统合打造,先后完成《温江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温江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路径研究》,形成“一轴、一带、两环、三区”旅游空间布局,着力构筑“城景一体、产业融合、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同时,出台《成都市温江区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制定《成都市温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政策(试行)》《成都市温江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设立每年不低于6000万元的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和2000万元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文旅融合、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精准扶持,加快出台《成都市温江区关于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旅游+”
全业融合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推进“旅游+健康”,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成都康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检验检测机构以及泰康、前海等五大保险公司康养优势,重点打造泰康之家·蜀园二期、中医大健康谷等重点项目,构建“旅游+康养”产业链。2019年,成都医学城入选成都十大“天府新坐标”,我区健康旅游目的地显示度明显提升。
推进“旅游+农业”,建成淼兮帐篷度假酒店、九坊宿墅等精品民宿村落以及植物编艺公园、五月玫瑰园等花卉旅游观光类项目,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旅游+商业”,打造珠江国际、新光天地等高端商旅综合体,打造西熙里、新尚天地等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美食之都、温江全席”“庭院餐饮”等温江餐饮品牌,推进“夜游温江”消费新引擎,做优特色商业消费新场景。
推进“旅游+文化”,深挖鱼凫、光祈、花木“三大文化”品牌,打造幸福田园音乐文化小镇、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文旅融合品牌项目。
推进“旅游+体育”,充分发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文体中心、国际马产业小镇等重大特色体旅融合项目,引入CBA四川队主场落地和举办中国马术节等重大赛事活动22场次。
关键词: “天蓝地绿亲水之城”
全景打造 彰显公园城市活力
打造“清新温江”,通过搭建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动态管控大气污染源4178个,构建大气污染监管闭环,连续三年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
打造“醉绿温江”,推进“园林变景区”、“园子变景点”,成功创建5个A级景区、7个林盘景区,助力惠美花境、三邑园艺等一批园林企业景区化改造,打造盆景园、树艺园、桂花园、紫薇园等一批花卉园林景区,开展“整田、护林、理水、改院”四大工程,推动林盘景区化转变,幸福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打造“水韵温江”,温江投资41.14亿元建成“亲水之城”项目44个,打造“花想江安”、鲁家滩等精品公园5个,形成“一水一韵” 生态景观游憩带。
目前,温江已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成都市“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8家、原乡和林、紫薇公园等成都市 A级林盘景区7家。2019 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 109.11 亿元, 同比增长23%,连续三年平均增速超过20%;接待游客1754.96 万人次,同比增长 8.99%。
链 接: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6大主要考核指标:
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4.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