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急管理 全力打造城市安全智慧“大脑”
上个月,我市出现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8月17日,市应急委员会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强降雨带来了耦合多发、情况复杂的各类险情,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利用“应急管理一张图”,分析险情周围的救援力量、避难场所和存在隐患,寻找最佳救援方案……
“互联网+应急”如何擦出火花?成都给出的答案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重大风险感知的灵敏度、风险研判的准确度和应急反应的及时度,寻找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力点。
建设左右协同的应急管理“智慧大脑”
长久以来,横亘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面前的困难之一,是各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一座座“数据孤岛”。如何破题?市应急管理局自去年启动建设的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大数据应用平台”),对此进行了探索。
据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综合性集成应用平台依托成都市卫星遥感监测、视频融合、语音识别与控制、人口热力图数据服务等支撑平台,融合应用防汛、气象、公安天网、环境监测、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用,搭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框架,覆盖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应用领域,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的大数据综合应用。
“利用物联网、航空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统筹推动成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三类感知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应用。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依托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汇聚全市各相关部门超过1.2亿条数据,将通过高效的横向、纵向数据交换,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公共安全需求等数据分析应用,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撑,打造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智慧大脑”,提升城市风险综合防控与应急协同处置能力。“目前,该平台在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重点行业领域形势研判等16个方面发挥出重要功能。”
构建上下联动的指挥调度网络
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背后,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指挥协调。
如何确保指挥中枢对灾害现场“看得见、看得准、听得见、听得清”?成都正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围绕应急值守、应急处置全流程业务需求,成都积极面向各类突发事件不同应用场景,开发应急指挥调度、综合分析、协同会商、预案管理、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功能模块。”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风险监测预警应用场景建设上,强化以危险化学品为主的城市安全风险感知,建设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设置摄像头、气体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前端感知设备1.5万余个,对全市88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30处重大危险源点位、985家高危企业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针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开发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和防汛专题应用场景,“一图式”呈现雨量站、河道、水库、地质灾害点位综合监测以及应急救援力量分布等情况,对气象、雨情、水情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同步开发“成都应急一张图”APP,直观展现灾害点位周边应急资源、避难场所等,自动规划救援疏散线路。
推动先进创新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
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才能发挥其加速器、催化剂作用。为此,我市提出了“13456”的信息化总体蓝图、“三支撑四体系”的信息化内容架构,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我市结合实际提出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三步走实施战略,即通过推动资源共享共用、业务系统应用推广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培养及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汇聚机制的完善,从体制机制完善角度为信息化工作开展铺平道路;推动大数据应用体系等内容的建设,完善大数据应用平台和相关业务应用的建设和应用,通过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成都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完善和创新,实现大数据应用平台及信息化新技术与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创新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城市安全智慧“大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