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温江有土壤 我们有信心
创新开放进取篇:近年来,温江主动肩负引领成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职责使命,跑出了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精神和追求。未来五年,对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的建设,温江社会各界又有哪些建议和期待呢?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 刘星廷:
现在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创业团队,特别是我们中医药院校的同学,有非常多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项目的创新思想,但往往缺少实践契机和锻炼机会。但在温江,我们得到了许多创新创业政策的帮助,比如举办竞赛、搭建企业家与学生项目的交流平台等形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希望,未来温江有更多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及项目交流平台为我们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加强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换的重视,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帮扶,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温江区创新创业事业中来,这里有很好的孵化环境和成长土壤,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里实现人生理想。
区新经济和科技局新进人才 清华大学博士后 薛崤: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高校院所在这方面发挥着源头创新的作用。温江区作为成都高校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应坚持贯彻“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理念,切实发挥高校院所创智之脑,企业市场之手和政府引导之手的作用,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希望在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能加强扶持力度,持续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新政,并着力提高政策供给水平,加速政策兑现效率,创新政策兑现方式,提升政策服务质效,多措并举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温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委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国锦琳:
创新是我们“十四五”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创新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是创新的一个主力军。我们温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众多的高校,特别是国家一流学科的高校就有三所: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又是以医药为主的一所院校,和温江的大健康产业完美契合,将对温江发展三医产业提供对口的人才支持和创新资源。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其实是我们创新的一个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希望温江区委区政府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上再多下一些功夫,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很多医药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成功案例,比如华神药业、太极药业等,但如何在温江落地转化,实现双赢,区委区政府还应该继续把这方面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创新更多办法和路径。
区人大代表 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冬:
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希望温江能够在成都医学城的制度建设和模式创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具体来说,比如医疗器械的申报工作,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能够快速得到审批,我们还希望温江造的医疗器械,都能够得到快速的注册申报,能够快速的应用于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把核酸检测等公共卫生防疫检测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序列,助推行业发展。
省党代表 区政协委员 四川纯真世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果:
今年初,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发现让我们迎难而上的是一种不屈的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温江人的一种独特气质。怎样让这种战疫精神持续发挥作用,有效参与到以后的温江建设中?我建议:在全区范围内挖掘塑造创新进取的优秀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全民创新进取的城市氛围,相互感染,相互激励,为推动温江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在此期待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以下信件和电子邮件方式建言温江“十四五”,共谋温江好未来。
1.邮寄方式:温江区人和路669号海科大厦发展和改革局发展规划科,邮编:611130(来信请注明:我为温江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电子邮箱为:670563040@qq.com。
编后语: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中国的美好画卷,明确了未来五年的12项重点任务并作出了工作部署。
在12项重点任务中,创新被放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过去五年来,温江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开放进取之城”建设成果显著;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科技创新也将一以贯之地引领温江各行业赛道发展,破浪前行,再创佳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