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企业与城市如何共生?
观 点
高能级的企业需要怎样的城市?
●成都要大力促进航空物流的发展,去分迪拜、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国际航空中转枢纽的一杯羹。
●每个行业的情况、每家企业的周期都不一样,人才政策需要和企业发展的增量形成动态化的精准匹配。
新能级的城市需要怎样的企业?
●日本的社区商业或将是未来成都便民的新模式,也将是展示城市活力、吸引人才的磁石。
●未来十年,真正发展得好的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把互联网用得最好的企业
11月17日,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座谈会召开,24位企业家和行业协会代表参会,畅谈企业发展需求、畅想城市场景供给。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梳理发现,面对新冠疫情带来国际形势变化,企业对双循环格局中的成都寄予的信心在于开放,路径在于消费,需求在于人才。
关键词一 开放
在全球产业体系中谋划定位
戴尔(成都)是座谈会上发言的第一家外资企业,作为中欧班列(成都)的第三大客户,这家企业见证了成都从内陆腹地到“一带一路”开放前沿的转变。谋划“十四五”,戴尔的建议是成都要大力促进航空物流的发展,去分迪拜、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国际航空中转枢纽的一杯羹。
当前,全球航空货运量每年约5200万吨,重量体积比不到全球货物运输量的1%,但占全球国际贸易金额的35%,每年约有6.8万亿美金的货物通过飞机运输。今年疫情期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起降架次一度冲上全球第一,自6月起,13条“客改货”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以畅通国际航空供应链。
在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戴尔(成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耀华看来,这样的速度还远远不够。他给出一个数据,2019年全球十大货运机场8个在亚洲,亚洲是航空物流的生茶基地和货物集散中心。对于成都而言,成渝作为电子信息零件基地提供了可观的货源增长空间,成都的区位优势则为成都建设泛欧泛亚的航空通道网络提供可能。
“通过增加密度、布局网络,可以替代曼谷等现行的洲际货运枢纽,”张耀华举例说,成都可以打造10~12小时的欧盟—成都、4~6小时的泛亚—成都网络,明确建设匹配成渝“第四极”经济地位的航空货运枢纽机场。
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是企业对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对城市发展的期盼。会上,阿斯利康中国西区政府事务执行总监西区区域总经理黄梅提出将加快出口进口,继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刚刚闭幕的进博会上,阿斯利康与成都高新区签约,在成都布局区域总部,这也是外企制药企业在成都落地的第一个集销售、运营、创新、孵化全功能的创新中心。
关键词二 消费
不能局限于目的地型服务
在成都创造全球销售冠军的伊藤洋华堂,已顺利开设运营9家店,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亚美迫不及待地透露,2021年还将在成都新开3家店。盒马和美团的数据同样证明了成都作为生活城市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今年疫情期间,盒马在成都日均生鲜蔬菜供应量新增200多吨;美团的平台数据显示,成都在餐饮、外卖交易额仅次于北上广深,住宿交易额全国第一、景区门票交易额全国第三。
未来的消费方向在哪里?一向以大而全满足生活所需的伊藤洋华堂准备“瘦身了”。黄亚美认为日本的社区商业将是未来成都便民的新模式,也将是展示城市活力、吸引人才的磁石。她在会上透露,伊藤洋华堂目前在成都已经落地1家小型食品生活馆,明年将依托TOD站点新开迷你的食品便利店,创造建设品质型、集合型、服务型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社区商业能充分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用黄亚美的话来说,“家里不再需要冰箱,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是在社区商业里面完成。”
“成都有机会抓住大消费时代的背景,打造世界新消费之都,”新希望集团党委书记,新希望六和股份执行董事长、总裁张明贵说。但成都通向新消费之都的短板也是很明显的——有消费,没品牌。张明贵直言,成都目前以目的地型的服务消费为主,也就是景区、住宿、购物等形式,而缺失消费品牌的矩阵,成都并没有诞生诸如完美日记、元气森林等新生的“网红”消费品牌。
“传统企业专注于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从一瓶水、一杯奶、两瓶酒的市值就能看出新的成长空间,国货替代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偏好,”张明贵建议,“十四五”期间要鼓励支持、政策引领传统大企业进行深刻的转型升级,全面拥抱新商业,拥抱新数字。
关键词三 人才
阿里对杭州最大贡献是“人”
今年6月,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落户上海的消息引爆网络。不少网友对于“网红”是否能作为人才有所争议,不过在成都的互联网巨头们看来,以“网红”为代表的新人才恰恰是成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争取的。
“我个人认为阿里对杭州最大的贡献是对人才的贡献,”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潘新春说,阿里每年给杭州吸引几万高端人才,成都应当加大对高端数字科技人才、新型技能人才、还有网红等流量人才的引进。潘新春进一步表示,成都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电商实操性人才、基础网红人才、区块链应用人才等等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都应当是城市培育的对象。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成都就坚持把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把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人才新政”两年就为成都招来30万本科以上毕业生。
字节跳动四川公司副总裁李晓东就见证了团队从20人到6000人的扩容,他也强调,成都在注重对企业吸引力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从业人员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政策不应当是一个政策通到底的形式,每个行业的情况、每家企业的周期都不一样,政策需要和企业发展的增量形成动态化的精准匹配,”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夏建议,行业领军型高端人才有助于企业打破瓶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