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温江 创新活力城
电子科大“三医+AI”科技园效果图
2019度温江区创新人才奖颁发现场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新尚创智中心
药明康德成都研发中心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摄影 张志强
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温江区继去年获得“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称号后,再获“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活力创新之都”荣誉。
这一荣誉,是对温江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的肯定。近年来,温江区委、区政府突出科技创新核心摆位,面对空间有限、资源不足的区情,将“创新”作为推动温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沿“五个之城”建设的科学路径,推动三医融合发展,构建“三医+大数据/AI”双向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成都博奥晶芯设计开发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全省首个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百利药业研发的四特异性抗体,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四抗”……与此同时,大量创新药在研发的路上,即将形成井喷之势。
通过实施“一个脑袋两只手”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模式,温江正在建设西部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服务最优的创新载体,高质量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生命科学创新区,着力营造“想进来、宜生存、离不开”的创新生态,这样的创新生态吸引着全球有识之士来温江创新创业。温江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上下一定要勇担国家使命、抢抓历史机遇,专注创新、聚力攻坚,奋力书写新时代温江科技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A:科创空间
高校专利从交易到孵化
这个“创智中心”全程搞定
●讲述人:成都新尚科技集团董事长唐立新
羽毛球机器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植物合成生物……在新尚创智中心展示大厅,陈列着各种新鲜有趣的装置。这些装置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来自高校的发明创造。
高校科技成果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然而大多数高校专利尚处于“沉睡状态”。新尚创智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兼具交易和孵化功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品质科创空间。作为其核心的西南高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未来,高校专利可以在这里拍卖。
此前,新尚集团已在上海、浙江建立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推动高校专利的产业转化上成绩斐然。
为何将“西南中心”设在温江?
“温江区在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上决心大、势头好,尤其是探索出了‘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同我们一直在做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十分契合。所以,到温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经济孵化体系,是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成都新尚科技集团董事长唐立新说。
2018年,新尚集团联手上海交大、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6所双一流高校,投资50亿元,在温江开建新尚创智中心。目前,已建成近20万平方米的产业孵化基地,搭建了从知识产权交易到产业转化的全流程孵化体系。
新尚创智中心将在2021年9月正式运营。但在此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着手开展。“我们已与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合作开展基因治疗科技成果转化。”唐立新介绍。目前,该项目在成都医学城B区三医创新中心开展基因药物研发工作。
唐立新说:“希望把新尚创智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名校研究院,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些高校都来到温江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将高校的知识产权在温江转化交易。”
实事说话
一个脑袋两只手
校院企地协作打造科创空间
温江高校云集、人才集中,拥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借助高校院所“创智之脑”,运用政府“引导之手”和企业“市场之手”,大力培植创新基因,促进多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温转移转化、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在温江落地生根。
目前,温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三圈一核一中心”协同创新空间布局,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物理载体。
“三圈”:即依托环中医大知识经济圈打造现代中医新药创新基地,依托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硅谷,依托环西南财大知识经济圈打造财经智谷,推动驻温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一核”:即聚焦成都医学城三医研发小镇,围绕三医产业创新研发需求,融入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一带”,汇聚区域周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三医创新中心已建成一、二、三、四期共计150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建设五、六期,未来将达到200万平方米。
“一中心”:即建设新创智中心,打造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区,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来温聚集转化。
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温江区探索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政府”共建“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校友企业+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政府+平台公司”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校院所+企业”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高校院所+校友企业/平台公司+政府”共建产业园区(基地)等多条路径,推动高校院所与产业功能区结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电子科大“三医+AI”科技园、川农大农高创新中心、中医大健康谷等,都是高校参与建设的科创空间。
“我们正在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共建创新链’科创空间产业微生态。”温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科技含量高、生活品质高、专业程度高的标准,加快建设资源要素高效集成、市场化运作的高品质科创空间集群,以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关键词B:创新平台
引入公共产业服务平台
补齐产业发展链条
●讲述人:成都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培良博士
走进成都药康的大门,来到动物房所在的二号楼,记者从专门的参观通道进入,隔着厚厚的玻璃,看到里面排列着一层层饲养笼架,第一批小鼠已经“入笼”!
史培良博士介绍,11月28日,第一批小鼠从南京总部运来,将作为种鼠进行繁殖。“小鼠的第一批后代到2021年1月份就可繁殖出来,供给西南地区的药物研发机构。”
成都药康的母公司——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小鼠资源中心单位,基因工程小鼠品系的资源储备量已达到9000多个。国内除南京总部外,集萃药康仅在广东佛山和成都温江建立了全资子公司。
是什么原因促使集萃药康落户温江呢?史博良博士说:“温江三医企业多,产业集聚快。看到他们的产业链条上需要动物实验供应商,我们自然就来了。在这样产业集群的环境下,公司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作为成都医学城重要的公共产业服务平台,2020年11月,成都药康生命科学研发生产项目I期建成并迎来首批小鼠,I期将达到年生产模式动物小鼠8万只。待项目完全建成后,预计年生产模式动物小鼠超过30万只。
这一项目的引入,补齐了温江区医药研发企业的动物实验供应链条。“动物实验贯穿着临床前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因此小鼠是必不可少的。过去,我们购买实验用的小鼠,只能从外地购买,一般采用空运,价格高,也很不方便。”成都医学城一家制药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药康生物建成运营后,实验小鼠可本地供应,“对我们来说是大大地方便了。”
实事说话
构建完备公共服务技术平台链
让创新点子变创新产品
完备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链,可以帮助一个Idea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最初存在于科学家头脑中的创新,就能最终实现市场认可的商业价值。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研发提供服务、为产品提供检测、为临床提供研究、为成果提供生产转化,是“三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标志引擎。
为了构建完备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链,温江区在专注发展大健康产业之初,便着力引入关键的平台类企业,弈棋落子十分考究。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一期建立之初,第一个招引的项目就是脱胎于华西医院药效评价中心的四川康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城生物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药效评价,是进行药物研发不可或缺的平台项目。
引入CRO(药物研发外包)头部企业药明康德后,首个合作的项目即是在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成立的GCP临床试验中心,为广大药企提供临床药效评价。
2020年8月,药明康德成都研发中心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营,这一研发平台的启用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不断提升新药研发效率。
2020年11月,海德康“药物创新MAH共享生产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基于我国新实施的MAH制度而建设的生产类平台,为研发机构、科研人员、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药物生产外包服务,可加速新药投入市场的速度。
温江区正借鉴国际生物医药园区先进管理经验,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需求,着力打造从新药探索、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的完整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打造西部最大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检验检测基地、中试熟化平台和头部企业引领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让生物医药企业望风而动、慕名而来。
通过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瞄准主导产业重大需求建“国字号”平台,温江区已拥有川农大、中医大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国家精准医疗产业创新中心医疗人工智能平台、四川大学创新药物开发集成攻关大平台子平台、西部脑科学中心、四川精神医学中心。这些平台将为温江未来“三医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研发支持。
关键词C:创新主体
创新实干敢为人先
推动成都药企跻身世界一流
●讲述人:百利药业董事长朱义博士
2020年11月,百利药业研发的GNC-038四特异性抗体,在中国血液学顶级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血液学研究所正式启动Ⅰ期临床研究。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四抗”。在大多数“双抗”尚处于临床阶段、极少数国际生物药业巨头尚在研究“三抗”时,成都药企便将“四抗”推进临床,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创举。
GNC-038四特异性抗体是温江药企近年来诸多创新研发成果之一。“近几年,温江构建了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洼地,支持我们企业建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因为温江区政策环境好,创新生态好,所以我们企业发展得也好。”百利药业董事长朱义博士对记者说,正是在这样优质的创新土壤里,企业才能奋发图强,放手创新。
“早在2015年,我就提出了研发四特异性抗体的设想。”朱义博士介绍,百利药业近些年加大了研发投入,还在美国西雅图建立了生物技术Biotech创新研发公司,集合了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团队进行药物研发。百利通过建立的GNC研发平台,已有两个双抗、一个四抗药物进行了临床申报并先后获批,还有一个四抗药物即将获批临床。
正是感受到温江良好的创新生态,朱义博士想把温江推介给更多的有识之士。出自复旦大学生物系的他,也是复旦四川校友会的副会长。在朱义博士的促成下,2019年11月,由复旦大学校友会、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生物医药峰会”在温江区举行。通过这次活动,许多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颇有建树的复旦校友、业内大咖,同专注于“三医”产业的温江碰撞出火花,为温江“三医”产业与世界接轨搭建了桥梁,这次校友会的后续影响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实事说话
支持企业研发创新
诸多成果即将收获
通过多年努力,温江区已聚集了药明康德、罗欣、科伦、博奥、海思科、百裕、百利、维亚等“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4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两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长,在研药物器械778个,在产药物器械189个,主营业务收入连续3年保持25%以上增长。
在今年的“抗疫”特别斗争中,全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启动了43个科技项目攻坚,76家科技企业提供了6类111个防疫硬核产品。质谱生物、峰际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CE认证;博奥晶芯设计开发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成为四川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检测产品。
随着科伦、海思科、百裕、百利等一批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新药,创新药成果不断涌现。目前,科伦有11款1类新药处于临床阶段,2项开展中美临床研究,A167冲刺首个国产PD-L1。海思科研发的新型麻醉药HSK3486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自主化合物创新静脉麻醉药物。百裕的银杏内酯取得成功后,也在研究多个国家一类化学药新药。未来5年,随着罗欣、维亚等更多医药百强企业加盟,药明康德这样的CRO头部企业对产业链进行整合,温江“三医”产业即将迈向新的层级。
众多药企奋发创新,离不开温江优越的创新土壤。近年来,温江区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医药健康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涵盖中西医药、化学和生物药,对医药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提供了大力支持。据了解,2017年至今,仅科伦一家企业,在药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奖励和薪酬补贴等方面共计获得温江区补贴奖励资金2482万元。3年来,温江区政府用于科技创新惠企方面的政策补贴资金达5亿元。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们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10%-20%的补贴,对企业每年新增的研发投入额,仍然按此比例追加补贴。对企业投资建设研发平台的,我们给予30%、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最高按照1∶1的比例给予区级项目配套支持。”温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一句话,企业真投,温江就真支持!”
记者手记
创新生态让企业 想进来/宜生存/离不开
把握形势,直面挑战。温江区在2020年9月举行的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响亮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唯有创新,才能增强城市比较优势;唯有创新,才能实现温江高质量发展。温江已无路可走,唯有科技创新!”
从高校知识产权入手,构建高品质科创空间,搭建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完善配套体系;引入关键性平台企业,构建完备公共服务技术平台链,让科学家的创新点子尽快变成创新产品;优化创新生态,让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想进来、宜生存、离不开”……温江区的政策、服务、机会,令众多企业蓬勃成长。
活力之都,创新之城。充满吸引力的引人、留人政策,令高端人才加快聚集,众多企业将温江视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去年,随着药康项目的落户,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史培良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举家迁到温江,“在温江的三医产业链条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不仅让温江“三医”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也将为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温江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