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安检员:每天2000次弯腰,换来班列安全运行7年
“铛铛铛”……
12月28日上午,在成都北编组站内,刘伟一手拿着检车锤,一手拿着手电筒,趴在中欧班列车辆底部敲敲打打,为车辆的各个部件进行“体检”。
自2013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像这样的检查,刘伟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增加,中欧班列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刘伟也从与国际接轨,变成了一个“中欧”通。
▲工作中的刘伟
压力山大
首次检修担心丢中国人脸
刘伟是成都北车辆段成都北上行运用车间的技术员,个头不高,也许是因为经常弯腰,不工作时他站得笔直。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完成一列车的技术检查,从站场内走出。
“现在成为高级技师后,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优化作业流程、卡控关键部件质量、改进作业工具等。”据刘伟介绍,能够一步步成为高级技师,与参与中欧班列技术检查分不开。
2013年4月,首班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刘伟与另外4名检车员作为首发中欧班列检车员,开始了中欧班列的技术检查历程,而这对于这个工作11年的老检车员来说,再次有了紧张的感觉。
“第一次检查中欧班列感觉很不一样,压力山大,当时大家都在说,出现一丝问题,那就是给中国人丢脸的大事儿,所以当时检查车辆特别认真,平时30分钟能完成的工作,硬是反复检查了40分钟。”刘伟告诉记者,除了心态上的不同,中欧班列作为开行数千公里的远距离列车,检修标准比平时高。轮缘和闸瓦的磨耗限度提高到了25mm,而当时普通车的技术标准则为23mm、18mm。
想要检修好中欧班列,不光是提高技术标准,检车员还需学习英语。学习基本用语及单词,可以大致了解列车的目的地等信息,从而从中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 “当时大家都开玩笑说,现在英文也学会了,要在车厢上写一些问候的话,跟国外的同行交流。”刘伟说。
▲中欧班列检车员
每天弯腰近2000次
开行至今无安全质量问题
随着中欧班列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开行趟次不断增多,从事中欧班列检查的检车员也从最初的5位“专员”,增加至数十人。
检修工序的不断优化,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不断运用,中欧班列的检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从今年开始,新《运规》实施后,中欧班列与普通货运列车的检修标准得以统一,中欧班列成为全员可检的货物列车。
“全员都能够检修中欧班列后,对我来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压力都得到极大缓解。”刘伟说,检修中欧班列不仅心理压力大,由于中欧班列所编组的平板车相对较低,需要检查的部件都更加隐蔽,检车员每次不仅要弯腰,而且有些部件还需爬进车底才能检查。
每次检修中欧班列,刘伟与其余3名同事每人负责检查10辆车,一辆至少需弯腰16次,最多时一天需弯腰近2000次。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是车间多数人的职业病,而从检查中欧班列开始,刘伟慢慢地也进入这一行列。
虽然腰有一点小毛病,刘伟与同事都创造了一项记录,中欧班列开行至今7年未发生任何安全、质量问题。
进口商品越来越多
成为成都商超内的“普通货”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刘伟的生活以及他眼中成都人的生活也产生了变化。
中欧班列开行后,青白江“蓉欧荟”开店营业,店面刚开刘伟便进去逛了一圈并办理了一张会员卡。据刘伟回忆,刚刚开业的“蓉欧荟”店内,摆满了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进口的酒水、母婴用品、护肤品、休闲食品、生活用品、箱包皮具等各类商品。
“第一次进去就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挖掘机,当时孩子特别高兴,我也感觉很新奇。”刘伟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国外商品时,他经常开车到店内购买德国黑啤。这种在国内随便买国外商品的体验,之前从来没有过,而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逐渐增多,国外商品越来越普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口商品进入各超市、商店,成为成都市民随处可买的普通货物。
随着中欧班列开行频次、辐射范围的拓展,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来到成都,在成都买遍全球正逐步成为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