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变了样①| 涌泉街道:党建引领的“清泉”暖心田


- 开栏语 - 

非凡十年,温江产业在振兴、城乡在蝶变、人民更幸福,谱写了一首“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时代壮歌,勾勒出一幅温江人幸福美好的温暖画卷。


点滴变化,映照着每一个温江人的平凡日常,牵动着每一个温江人的“幸福神经”。即日起,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的家乡变了样”系列综合融媒报道,以村(社区)干部、返乡大学生、村(居)民等群体的视角讲述身边的变化,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温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政治责任和民生责任。十年来,涌泉街道率先实践“大党建大格局、多单元微治理”模式,创新“三区六社”治理路径,实施“五大行动”、“七大攻坚”,高质量配齐“社八件”,在全市首创“润泽涌泉·融美家园”区域化社治品牌、入选第二届全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案例的荣光中,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脉动越发强劲、成效更可感知。

   

《我的家乡变了样》

第一期带你

走进涌泉街道清泉社区

以清泉社区之一隅

观涌泉街道之全貌

生动呈现

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更有内涵的

“润泽涌泉·融美家园”

“你看,这个架空层里的墙体彩绘和各类功能设施都是由居民、物业、党员、商家等共同参与打造的……”近日,跟随涌泉街道清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燕的脚步,走进春天广场小区利用架空层打造的“遇见·春天”微空间,感受到的是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带来的悄然之变。


社区的点滴变化,来自党建引领下,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在李燕看来,“只有责任共担,方能成果共享”,共建幸福美好家园,推动善治良序、实现人城共进是关键。


   


成立于2017年2月的清泉社区,是涌泉街道首个城市社区,服务人口近3万人。面对新形势、新课题,与清泉社区同时“上新”的李燕,带领广大党员和居民以创新理念构建着社区善治良序。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城市社区党群对话平台,创新城市社区党群互动模式,清泉社区迎来了从“面子”到“里子”的蝶变,“在清泉·暖心田”成为社区最鲜明的标识。


   
   


过去十年间,从卫星城到成都中心城区,温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燕对此深有感触。“那时,这一片只有几个楼盘起来了,公服、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李燕回忆道,十年过去了,这里早已勾勒出一幅“公服配套日益完善,交通路网便捷畅通,教育医疗优质高效,社区商业欣欣向荣”的新型城市社区大美画卷。



“清泉社区成立的逻辑起点,是基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熟悉的凤凰社区居委会主任到全新的清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随着区域的发展跨越,李燕也在成长、身份发生着变化,对社区发展治理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0年前,涌泉街道辖9个村(社区),服务人口39176人,其中户籍外人口17645人。如今,涌泉街道辖10个村(社区),服务人口143926人,其中户籍外人口71926人。随着发展的提质增速,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涌泉街道创新创业、居住生活,这里涌现出3个清泉社区这样的新型城市社区。


       
       
       


在清泉社区服务的近3万名居民中, 95%以上都是外来的“新居民”。“房子多了,居民多了,事情多了,诉求多了……”立足新社区,融入新班子,服务新居民,李燕接连用几个“多”来表达这一变化。如何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新型城市社区发展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



如何破题?“增进了解,深化互信。”在李燕看来,这是打开新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局面的关键所在。清泉社区新班子成员转变传统观念、转换工作方式,以“我为社区取名字”活动为切入口,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清泉社区”也因此而得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厚植了居民的共担共享意识和家园情怀,也拉近了社区‘两委’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对广大居民而言,“清泉社区”就像是一个融入日常的精神图腾,凝聚着彼此的智慧与心血。“因此,社区的点滴变化都牵动着每个居民的心。”李燕说,居民对社区发展治理的关注与热情,恰恰映照着以党建引领社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生动体现。


   
   


“隔壁学校食堂的抽油烟机声响特别大,影响小区居民休息,希望学校能够采取降噪措施。”9月29日上午,清泉社区“书记面对面”活动在春天广场小区如约开展,李燕一边认真听取居民诉求和建议,一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


   


‘书记面对面’活动于去年8月启动,主要目的是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听取民意、解决民忧。”李燕表示,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此为触发点,清泉社区还延伸出“物业经理面对面”“‘两代表一委员’面对面”活动,努力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沟通载体,切实做到“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


“我们会利用国庆节学生放假的契机,进行降噪处理。”刚刚结束“书记面对面”活动的李燕,立即拨通了上述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电话,居民反映的诉求当天就得到了回应。


 
 
 


这是清泉社区以促进和谐、服务民生为根本,建立互联共建工作模式,激活社区发展治理“神经末梢”的一页剪影。“通过搭建‘暖心驿站’党群服务站、‘暖心农田’党群互动基地、‘党耀清泉’党员星播报服务体系,建立民情收集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民主协商议事机制,下活了社区共建的‘一盘棋’。”李燕款款而谈。


       

 改造前↑


       

 改造后↑

跟随李燕的脚步,来到“暖心农田”,只见蔬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三年前,这里还只是上风瑞庭小区旁的一片废弃空地,如今已摇身一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变化来自于居民强烈的诉求和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李燕回忆道,“在了解到居民改造这片废弃空地的强烈愿望后,由社区党委牵头,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号召多方力量参与,仅用两个月就打造出了这片可耕种的农田、可游玩的绿地。”


“把树种在心里,收获一片关爱。”在“暖心农田”的一棵桃树上挂着镌刻有这句话的铭牌,落款人为张仕琼。“这是由居民张仕琼捐赠的桃树。”在李燕看来,张仕琼的善行义举正是在党建引领下,党员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居民厚植共担共享的责任意识和家园情怀的生动体现。


   


“在清泉·暖心田”是一场在党建引领下的双向奔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见证着一点一滴的变化。当然,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作为清泉社区党委书记的李燕始终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


6623b0df0a709c462752de7e4ea6476.png

记者:范宇

编辑:小米

审核: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