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时代印记②丨创新之光照亮科技强国梦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年5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高质量增速的背后,还有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972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7.25%。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年之间,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推动中国经济非凡十年成就的“第一动力”是什么?正是创新。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到两院院士大会进一步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十年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十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这些领先企业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中坚力量。


十年间,我国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揭榜挂帅”、“赛马”、技术总师负责等制度,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


时间长河,静观之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望,才能体会波澜壮阔。今日之中国,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6年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上,我们探索出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示范堆、“国和一号”核电机组、“人造太阳”等一批国之重器,为开展世界级研究夯实基础;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顺利实施,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书写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彩答卷!




创新策源

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进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将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成都,正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方向,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创新驱动

“国之重器”下的城之创新


从市中心沿驿都大道一路向东,一家名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矗立于航天北路上。该机构承担了多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分产品的生产任务,先后生产星上机箱百余台、电路板5000余块,书写出北斗闪耀自主创新路上的成都星光。

将目光投向成都西北,位于金牛区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加紧技术研发,他们研制客舱核心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为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贡献了一颗客舱“大脑”。

在成都更多角落,拍下世界首张月背全景图的成都“创造”——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临床研究核心基地等在城市的地图上星罗棋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斗、C919……这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之重器”建设,不乏成都力量随行。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成都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并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和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个个开工在建的重大科技项目,让成都在创新驱动之路上跑得更快、更远。


勇立“源”头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兴隆湖心,生态成势;兴隆湖畔,创新生长。环兴隆湖布局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成都科学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运行,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算力达到10亿亿次/秒……这片土地已成为创新生长之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是成渝两地的共同目标。

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棋盘中的重要一“子”,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布局,西部(成都)科学城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引进“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0余个,为成都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人才先行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充分发挥“主干”作用,成都强化协同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做大做强四川科技创新极核。



一座城市的创造力离不开人才。成都始终坚持以开放视野和创新政策,不断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推动各类人才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经验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并且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

成都还以“揭榜挂帅”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体制机制改革“破冰”,促进人才要素“活起来”,成都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在今年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榜单中,成都排名第63位,这已是成都连续四年上榜。

时代印记


1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旨在加快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首飞成功,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民用飞机技术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国大型客机发展核心能力,标志着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历史性突破。



3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北斗系统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4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起航,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